首页 | 廉政论坛 | 勤廉风采 | 警钟长鸣 | 廉政文化 | 他山之石 | 政策法规 | 基层荟萃 
当前位置: 首页--廉政文化--史话--正文
   
喜画墨梅的姚颐
2018-04-03 08:58
[字号: ]

   “吾家洗砚池头树,朵朵花开淡墨痕。不要人夸好颜色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这是元代画家王冕的《墨梅》。他借画言志,用以表达自己不图虚名、注重品德修养的人格追求。在“地产嘉禾,和气所生”的江西泰和县,有一位叫姚颐的乡贤,为官清正廉明,并且他也素喜画墨梅。

  姚颐,字雪门,一字震初,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举进士,名列榜眼,任职翰林院。

  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姚颐提督湖南学政。他一上任,就把部下召集到官署廊下,带领他们起誓,要以造就人才、端正文风为要务。凡他所到之处,“正文体,重仪规,见考生,掖孤寒,与众讲画,士皆敬服。”

  姚颐在湖南时,鼎鼎大名的岳麓书院年久失修、一片萧索,身为主管学政的官员,姚颐见此心有不忍。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,姚颐与湖南巡抚李湖商议扩建岳麓书院。翌年七月竣工之时,有泉水涌于讲堂西,清澈甘甜,众人都说是祥瑞的征兆,因此建立方池拦住此泉。文泉池建成后,名流云集于此,纷纷赋诗庆贺,公推姚颐为之作记,他欣然写下《岳麓书院文泉记》,他写道:“夫泉之道,浚而日生,引而不竭,而适以瑞吾岳麓文教之兴,人才其自出蒸蒸矣!命之曰文,不亦宜乎?”姚颐的《岳麓书院文泉记》以及同人的一些唱和诗作刻于文泉池壁,后来被移置御书楼。姚颐的期许,不久就有了初步的实现。由于书院扩大了办学规模,入读学生人数大大增加。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,参加乡试的生员是往年的几倍。

  姚颐不止一次为书院写记,早在他任职翰林院时,姚颐家乡泰和玉华山麓的华阳书院落成之后,当地缙绅“合词具书抵京师征文为记”。姚颐“闻诸君善举,以不获与观为歉,虽不敏,固愿有以复诸君,以无负鼓舞人才,作兴后学盛心。”于是欣然写下《华阳书院记》,可见姚颐兴学重教的拳拳之心。

  后来,姚颐出任甘肃按察使。他执法严明,痛惩违法的官员。在监督科考时,凡试卷有记号者,虽是佳品也不录取。他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,尤其爱惜人才。出于天性,姚颐对诗文优秀的士子每每高看一眼,凡遇见就称赞不已,并教诲他们做人要以先贤为楷模。他告诉守门小吏,不得阻碍前来拜访者,只要通报了姓名,来者不拒。对来访者,他诚恳相待,一旦发现某贫寒之士是可造之才,便毫不吝惜提供膏火,亲自在署中教授他们。姚颐对他们晓以“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”的道理,教导他们修身为学就好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,只有前脚走踏实了,后脚才能跟上,一步一步往上登,否则要摔跟头,甚至滚下山坡。

  姚颐病逝于甘肃任上。他去世后,广大文士思念他,为他建“去思碑”。去思碑的意思,大致是某位官员在任上颇有善政,泽被一方人民,他卸任后,人民犹自怀念着他,于是树一方石碑,刻上该官员在任时所做善举,立于通衢闹市等醒目之处,使人们经过此处时一眼就能看见,油然而起思慕怀念之情。如今,为姚颐所立的去思碑已不可寻了,但是他的故事依然留于史籍纸端。

  姚颐学养深厚,志趣高雅,著有《雨春轩诗草》等。他善写诗和古文,诗宗苏东坡、黄山谷(黄庭坚),一洗铅华粉饰之陋习;古文文风清醇似颍滨(苏辙),兼有欧阳公(欧阳修)的飘逸宕荡。姚颐在绘画上也很有造诣,他素喜画梅,推崇元代画家王冕的《墨梅图》,也常在自己的画卷上题王冕的《墨梅》诗。姚颐喜欢这首诗,或许是因为这首诗也能表现自己的志趣和胸襟。(曾向荣 刘晓雪)
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:大连市西岗区纪委监察局      技术支持:大连倚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