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| 廉政论坛 | 勤廉风采 | 警钟长鸣 | 廉政文化 | 他山之石 | 政策法规 | 基层荟萃 
当前位置: 首页--廉政文化--史话--正文
   
孔光之“树”
2018-05-02 14:32
[字号: ]

 孔光,字子夏,孔子第十四代孙,西汉三朝重臣,两次担任御史大夫,两次出任丞相,又担任过大司徒、太傅、太师,封“博山侯”,谥“简烈侯”。

  史载:汉成帝时,孔光任尚书令,这是个掌管核心机密的要职。孔光假日回家休息,与家人一起闲话时,其乐融融,相谈甚欢,但始终无半句言及官署政事。一次,有人好奇发问,长乐宫温室殿里,种的都是些什么树啊?孔光默然不答,顾左右而言他。从此,“温树”就成了一棵具有特殊寓意的树,后人有诗赞曰:“忠慎有逾于温树。”

  宋代丁渭深知此树之旨。当他以才干和政绩从任职十年之久的地方转运使升迁至知制诰(负责起草诏书)的岗位时,立即向中书省和枢密院写了一封不乏保证意味的感谢信,“谨当揣摩往行,轨躅前修。效慎密于孔光,不言温树。”表示自己一定会正心诚意,提高修养,像孔光不言温树那样,谨慎自处,严守机密。

  明代宋濂更得此树之髓。这位大名鼎鼎的明初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,被朱元璋誉为“开国文臣之首”,曾奉命主修《元史》,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、知制诰,他的居室名就叫做“温树”,如果有客人问起他避谈之事,他就将手指向“温树”二字,客人们顿时就知趣地岔开话题。

  “温树”即忠慎之树。

  孔光无论官居何职,升迁或贬谪,甚或辞退回家,都谨守忠慎二字。“上有所问,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,不希指苟合。”每当皇帝有事提问,孔光总是引经据典,并遵循国家法令的要求,用自己心中认为是正确的话来回答,从不为迎合上意而做违心的表态。

  孔光乐于荐贤举能,但每次荐举人才后,都唯恐被荐举者知道。然而,孔光对自己众多的弟子们却是另外一种态度,“终无所举荐”,久而久之,以致一些希望得到孔光助力的弟子时有怨声,但他丝毫不为所动。因为在他看来,国家公器岂能私相授受?他所举荐之人才,皆是出于公心,并无私情,更不能有私谢、私恩,史书因之给予高度评价。

  孔光对各种关系结成的圈子毫无兴趣,也极为警惕。他“性自守”,“不结党友”。哪怕对自己的学生也都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尺度,除了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并无其他,他也从不“有求于人”,以免欠下人情而陷入情法两难的境地。

  明初的宋濂,不仅是孔光优秀品德的传承者,更青出于蓝胜于蓝。当朱元璋问宋濂与他共事的大臣们孰优孰劣时,宋濂答曰:“善者与臣友,臣知之;其不善者,不能知也。”宋濂只举出那些品行好的回答,因为宋濂与他们有交往,所以他了解他们;而那些品行不好的,宋濂不和他们往来,所以他也没法了解他们。

  一次,有位官员上了道一万多字的奏折,讲求实际的朱元璋觉得这么啰嗦就是在迂腐地秀学问,遂大怒,问大臣们该如何处理这个人,顿时就有不少人“献上”罪名。朱元璋又问宋濂的意见,宋濂却认为他是对朝廷尽忠啊,不可重重处罚这样敢于直言的大臣。朱元璋很快冷静下来,浏览了一下这份奏章,发现其中确实有不少值得采纳的地方,于是当庭赞扬宋濂:“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,其次是贤人,再次为君子。宋濂为国效力十九年,从未说过一句假话,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,始终如一,他岂止是君子,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。”

  树,正直,挺拔,忠诚。虽风霜雨雪、霹雳闪电等考验不断,仍顶天立地,谨守本分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树,天地才如此广大,万物才如此繁盛。孔光那棵树,是“温树”,不论扎根何处,恪勤恪慎的一身总是结满忠诚的果实,它参天的韧枝劲干,撑起的是中华文化不朽精神的万里晴空。

  孔光之树虽独立,却并不孤独,如同一根又一根的琴弦,虽终日默默,但任何宏大精彩的乐章都是他们灵魂的歌唱。(马军)
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:大连市西岗区纪委监察局      技术支持:大连倚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